第八十一章 出上庸,安氏族

及至周王,分封而治,天下氏族,不管大小,都能有一块地,你姓姬的,是王的兄弟,就能分一个国,称之为公,其后再有魏氏,出自姬姓,那就能分一城,一座大城,称之为伯。

那在其后呢,你魏氏又再分出来一个氏族,便立下一座小城,可为子为男,正所谓每一氏族族,都有自己的一座城,大的是大城,最小的一个土堆子总归是有的。

人们都在自己的城中过日子,白天出城种地,晚上回来睡觉,一直到春秋之时,也都是如此。

春秋,铁器发展,生产力提高,养活的人口也是越来越多,那这氏族同样,也就越来越多了。

大量的人口开始聚居,周王室跟着衰弱,各个诸侯之国经过了春秋吞并,剩下的都要想着强大,想着变法。

所以这郡县制就开始了,秦国最是彻底,商鞅杀老贵族,惠文王杀老贵族,到嬴荡更狠心,几乎全歼。

这些老贵族是什么,就是出自嬴姓的部族,他们势力颇大,能直接能影响到国府统治,行郡县之后,他们自己的城也就不需要了,势力被切割得越来越弱。

要让秦国的贵族翻起什么风浪,那已经是很难了,可这是在哪里,是在楚国。

楚国虽强,可就是被贵族所困,导致其国力实则弱也,在楚国,这些筑城自立的氏族们比比皆是,他们不少还过着春秋之时的日子,国府政令难统一,楚国也缺少凝聚力,这也正是楚国抗击打能力弱的原因了。

秦王如此重用庸良,就是树立一个榜样,给这些氏族们看看,一路南下,拉拢他们,献上粮草,拥护秦王。

他们有土地,有粮食,可以供养秦军,等到日后,战事结束了,人也就利用完了,可以卸磨杀驴,彻底地行郡县制,行编户,在秦郡县之下,他们必为秦人。

嬴荡这一路,并非为战,而是为了安抚人心。

鄢城一破,丹阳一破,楚国氏族们是人心惶恐,有庸良这个榜样在,秦王一路所行,尽皆顺利,偶尔遇到几个刺头,不还有白璟和两万大军在呢,

郎中令白璟最擅长的,可不就是灭门。

“客卿之才,上庸一地,早已容不下也,我秦国能取楚国西境,但日后若行统治,必定离不开客卿也,到时候,还请客卿莫要推辞!”

推辞,庸良高兴还来不及,岂会推辞。

这段时日,他的心中,就别提有多美滋滋的了。

秦王先是给了那么多精壮,后面又升任客卿,现在带兵巡视楚国氏族,在这些氏族面前,让他庸族是出尽了风头。

统治秦国西境也离不开他,这是什么意思,这难道意味着他这客卿,要变作实权了吗?

或许庸国的光辉,在他身上可以重现。

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