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开朝会(一)

现在老了,老得很快了,老到他都要想着什么时候,和秦王说说这卸任的事情了,在这之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再给秦王纳个妾。

如今,王后又有了身孕,只求这次是个男孩,这也是他唯一操心的事情了。

说完之后,樗里疾不再理会众臣,众臣也了解他,不去打扰他。

这时候孟轲起身,先来向大王呈报治礼台之事。

四年的时间,似乎并没有在孟轲的身上,留下任何的足迹,他看起来依旧是神采奕奕,依旧是腰杆挺直,这老夫子直到现在,都还能拉弓射箭,驾车御马。

“启禀大王,我秦行简化秦字四年有余,到今年之时,已然大有成效,各地书册,尽皆修缮完成,诸郡诸县,再无繁体秦字,就是天下诸国,也有不少士子争相学习,往来我秦,可以说这治学一事,颇有成效。

中学宫,大学宫,太学宫所修课程,也都编撰完备,我秦四言,衍生多个版本,太学宫学之精,大学宫学之繁,中学宫学之简,至于小学中,则是学之启蒙,人人知秦,自幼知秦,方为四言之用。

臣以为,治礼台行教化到如今,已具兴学基础,可将各郡大学宫,中学宫并行也,等这大学、中学之事完备,再行小学宫,以完善大王兴学之根本,让秦人人有学也!”

孟轲一生所愿,乃为儒家奔波,乃为治学奔波,现在在秦国,是得偿所愿。

秦国国事,以法为本,秦国人事,以儒为纲。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义礼智信教化秦人,可以说,儒家普世的宏远,在他孟轲的手中,一步步地实现了,正是这儒家为主的纲常,让秦人的信念连接了起来,以后还会连接整个天下。

人若得志,不仅是脑子会更加好使,年纪也会更加年轻,孟轲就是这样的状态。

教化兴学之举,始于四年前。

开创了新的文字,开创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更是让秦国有形成一股新文化的趋势,秦国的本土文化,山东诸国的文化,七百年大周的文化,做到了一个很好的融合。在秦国的氏族公卿当中,已经开始形成这样一股风气,有了这基础,是可以将教化兴学一事,继续下沉了。

而这下沉最重要的工具,那就是中学宫。

中学宫每一县,立一所,便于将秦国中下层的读书人,都集中起来,将他们接受同一种思想,同一种文化,在培养人才时,也是在巩固秦国的统治。

这件事情,是可以开始了。

秦王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之后再转身看向治户令公输楠。

为什么要看他?

因为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花钱的,就没有不花钱,能做成的事情。

秦国的钱都是治户台掌管,不仅是秦王,就是任何人想要做事情,都需要看治户台的脸色,这是秦律所决定的。

各司其职,不得有乱。

“启禀大王,教化之事,乃百年大计,不可废也,治礼令之言,臣也赞同,不过,我秦十郡之地,那就需得有大学宫十座,抛去巴蜀两郡,还有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