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十五章 下三滥的手段

从埃及、小亚细亚,进口棉花,加上希腊自身的少量产量(不足5000吨),运输到雅典的工业区,加工成棉布后,返销到小亚细亚,埃及,巴尔干等地的市场,已经成了让希腊受益匪浅的经济循环。

希腊出口的纺织品年年攀升,纺织业已经成了希腊的支柱产业。

相比之下,处于19世纪末的英法两国,国内的纺织业则大不相同。

由于这两个国家,都是殖民地大国,有着相对固定的市场,像英国的印度,大清的长江以南,这些地区的纺织品市场,英国都是几乎垄断的。

法国的纺织业也是相似,像是越南地区的纺织品市场,毫无疑问就是法国纺织业的自留地。

这样的市场,都是排他性的,根本不允许别国的产品进入。

这种相对比较固定的市场,两国的纺织业工厂主当然比较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旱涝保收,没有人和他们争抢。

万事有利就有弊,这样的现状,同样导致两国的纺织业产生了惰性:既然我的纺织品市场根本没有人能够争抢,我干嘛还要劳心劳力地改进管理方式,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没有必要呀!

像是纺织业,哪怕以电为动力的纺织机器,生产效率更高,但是两国的纺织厂依然是守着老旧的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不肯放手。

因为采购新机器的费用很昂贵:机器本身的费用、新培训出熟练工人的费用和时间,新的管理方式的适应期带来的时间成本。

新技术涌现带来的一系列成本支出,让两国的工厂主望而却步。

哪怕生产出来的商品,质量差点,价格高点,这些殖民地消费者也没有别的选择,垄断的。

和纺织品类似,两国的其他工业品,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市场都是排他性的,只对本国的工业品开放。

这种安逸的状况,导致了两国的工业界进取心不足,长久地生活在政府搭建的温室中,竞争力渐渐衰退。

但是,在欧洲和其他独立国家的市场,可不吃你这一套,人家自然是在国家市场上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