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页

“三郎,你又去你的厂子里了?”

有农妇善意地问候,她怀里抱着个半岁大的小娃娃,声音洪亮,隔着老远都能被三郎听见。

“诶。”三郎黝黑的面庞上浮现憨厚的笑容,他应了一声,“最近跟公家的厂子谈合作,刚刚回来呢。”

三郎在乡里有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第一波百姓办产业的人。在其他人都觉得事不关己并讳莫如深的时候,他主动放下了农田和农夫的身份,以一穷二白的身家去贷款办厂,当初可谓轰动一时,有不少人都觉得他这个人没有出路,等偿还不起债就算是完蛋了。

然后这些摇头叹息的人就全被打脸了。

三郎不仅办了,而且办得很好,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肉眼可见的钱包鼓实了起来,他还拉动一些家里没田的百姓去他的厂里做工,如今都混得不错了。

见到这些,邻里乡村的人们就一个个都坐不住了,巴结的巴结,拜访的拜访,提亲的不知凡几,只是都打动不了三郎这个事业脑,不管别人说什么,哪怕他家里人都劝他早点结亲,他都坚定地表示了不。

行吧,不就不吧,如今完全就是靠三郎一人撑起全家,一家的顶梁柱,他不愿意还真没人强迫得了他。

那个农妇热情地凑上前来,和他搭话:“哎呀,果然和我们不一样,是个大忙人啊!居然都开始和公家的厂子合作了?我就知道你是我们这一带最有前途的!”

“姨,您就别打趣我了。”三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打趣什么呀,姨这是在说事实啊!你看看你都多有名了现在,我听说啊,隔壁家的小花现在天天都巴望着见你呢!那丫头也是我从小看到大的,三郎你说你要不……”

三郎无奈地说道:“姨,我都说了好多次了,我现在真没成亲的想法……”

“唉,你这孩子啊,就是固执。”农妇惋惜地叹了口气,不过这个结果她也早有预料,便没多加纠缠。

农妇正想转移话题时,眼角余光恰好瞥到了三郎怀里的那个袋子,她好奇地问道:“三郎,这是啥啊?看你之前抱着这东西满脸喜色的,是什么好东西吗?”

谈到这个,三郎瞬间就来劲了,他立刻说道:“是好东西啊,可以造福百姓的好东西。我这几天去和公家谈也就是在谈这个,这不是刚出成果就让我回去试试嘛。”

说着,三郎又换了个姿势,把麻袋抱得紧了一些,那宝贝得不得了的模样,勾得农妇心里痒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