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页

从最小的田庄,到较大的,到第一批派出去的田庄,然后再到平壤的民事衙门。层层分级,却有上下分明,统属清晰。按照这个体系,只要在各个基层的机构,正式委派官员,这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立刻就可以树立起来。

若是说这各处田庄给余风反哺粮食是意料中的事情,但是,这些田庄能够自己发展到了这个地方,对余风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了。

他不是没有考虑过这种可能,在他想来,这种事情,应该是很困难,很需要时间的事情,哪里知道,仅仅就是一年,不,应该说就是一季的时候,他居然就靠着这个田庄政策,真正掌握了这么大一片地方,可以这么说,在这些田庄所控制的地区,他,余风的声音,就是最高的意旨。

田庄是半军事的武装,除了民事衙门正式委任的一些官员,其他的人,都是仓促之间被这些官员指派的,虽然这个统属清楚,但是,具体的统属,不了解具体情况,民事衙门还真的不是很清楚。而护庄队作为整个风字营的预备队,也是采用的军制,虽然这军制和风字营的不尽相同,但是,明显的和民事衙门的系统是两码事情。

这迅速膨胀的结果,就是军务衙门也好,民事衙门也好,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有时候余风甚至想到,后世中那只战无不胜的军队,在突然来到的胜利之前,接掌那么大的地方的时候,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的一片混乱。

有黑暗,就会有光明!有混乱,自然就需要秩序,而余风,就是这个秩序制定者。

七月,民事衙门颁布了一套新的官吏职衔标准,整个框架大致沿用明制,官员分九品十八阶,皆由民事衙门委任,授官衣官印,明俸禄。彻底杜绝了那些原来派出去人私自委派的现象,从而,总最小的基层田庄到最民事衙门,都有了一个正式的称呼,这样,无论哪一个地方发生了变动,民事衙门都能最快的知晓,并做出反应。

同月,军务衙门也发布通告,原属于各田庄护庄队的成员,正式从田庄中脱离出来,根据各自成员的多少,训练程度,给予他们新的番号,统一整编为“风字二营”,并根据地域所在,迅速转换成当地驻军。同时,一部分士卒,基层军官,从风字营中选拔出来,提拔使用,直接充实到风字二营的队伍当中去。至此,风字营全军编制一万二千人,风字二营全军编制近四万人。

余风手中现在有了五万左右的军事力量。

第三百零五章 天下于我何加焉

五万常规军,按照中国历代王朝甚至是西方的军民比例,正常的是一比十或者是一比十五,也就是说,支持这五万军队,余风至少要控制八十万以上的纳税缴赋的人口,这还是正常的情况下。要知道,这里的一比十这样的说法,更多的时候,是指的一兵比十户百姓,而不是十人。这就是传说中的十户养一兵了。

当然,更离谱的也不是没有,最显著的例子,是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的例子。但是当时赵国总人口据考证,也不过是三百多万左右,三百多万,按照普通的百姓家庭格局,了不起就百来万户吧,这可就是一比三,一比二点五的军民比了,难道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蹶不振,无兵可用,基本上,国内都打空了啊。

这个不是在胡乱臆测,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处,全国也不过是八百五十万户人口,这个数据完全是可信的。当然,社会分工越细,这军民比例就越低,从这一点上看来,余风的新城集团显然是达不到这个分工越细的标准的,毫不意外,陡然之间增加到五万常备军,已经到了这个集团能够承受的最上限,实际上可以说是穷兵黩武了。

手中有粮心不慌,这就是余风的打算,这些预备役的士兵,新编的风字二营,在开支上,还是远远小于底细风字营的,这一点,也是余风下此决心将这些士兵完全脱产的理由。能养得起多少人,就养多少人,不能上战场,就维持治安,地方上要稳定,要彻底掌握住,没有足够的武力,那是绝对不行的。

至于军兵比例,这不是很扯淡的事情吗?如果说这军是分子,那民就是分母,是要将分母逐渐扩大,这比例不就降下去了,这朝鲜可不止一个黄海道,人家可是有足足八道,这样大的空间,难道还不够自己去扩大这分母了吗?

原来还以为今秋北方的满清鞑子,会趁着今年丰收的机会,去大明或者来朝鲜肆掠一番,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今年,皇太极是打算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不挪窝了,这也难怪,就像他占据了这么大的地盘,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吸收消化一样,去年大清从大明掠夺了三十多万人口,金银珠宝粮草牲畜无数,也需要时间消化,在没有消化完之前,大清就像一只吃饱了的熊,懒懒洋洋的躲在树洞里冬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