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页

恶奴[校对版] 傲骨铁心 2069 字 2023-03-16

雅斯克魏季派人押运火器司上月改进的一千杆燧发枪过来,赵强随机抽了几把试放,效果非常满意,让人尽数运往已向盛京挺进的近卫师团,用以换装第四联队。

宁古塔城内有一百多名为清军制甲的工人,这批人连同从威远堡铁矿抽选的三百吴军一起随押运的人返回雅斯科,交给戴梓的火器司和制造局。

随着战事的扩大,赵强已经不满足单纯由火绳枪改进燧发枪,他必须让戴梓将燧发枪的试造和批量生产提上日程,而且连环铳也要赶紧批量生产。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赵强急需的,也是当前唯一能有条件造出来的武器。

“告诉戴梓,本帅的要求他一定要做到,一个月内如果不能给本帅造出三百杆连环铳来,本帅就让他的老婆孩子一辈子回不到关内去!”

“是,大帅,属下一定将话带到!”

押运燧发枪过来的是治安司的副司长,吴军出身的彭远,一只手在杜吉根思克作战时被罗刹人的火铳打掉了。对于赵强,他是打心眼里佩服和尊重,对于赵强的吩咐,自然是一丝不苟的执行,回到雅斯克后,着实恐吓了戴梓几天,甚至在进度赶不上来的时候,直接冲进戴梓家中将他妻儿给提了出来,就捆绑在火器司外的木柱上,以此来勒令戴梓加快进度。虽说这种做法十分蛮横,但效果却格外好,经彭远这么一吓,戴梓用了四天时间试造成功一杆燧发枪,之后便将制造技巧传授给学徒工们,三天后即能批量生产,虽然一天只能做三四十杆,但随着人手和原料的充足,产量是越来越高了。与此同时,戴梓又一个人闷在屋里两天,第三天出来后,手中又多了一杆连环铳,至此标志机枪的雏形——连环铳的生产迈向历史舞台,并在其后的对清战事上大逞威风。

宁古塔和黑龙江境内只有威远堡一处有铁矿,经满清数十年经营,铁矿规模非常之大,比起俄国人在定远银矿的开采规模要大了几倍。原来在威远铁矿里开矿的有四千多吴军旧部,这些人并没有都被充入关宁军,而是选了一半,其余的仍从事铁矿开采,并从各族百姓和旗人中又选了三千人拨到矿中从事铁矿开采。开采出来的矿石没有运往雅斯克,而是就在威远堡设了个冶炼作坊,冶出的精铁直接运回雅斯克。

赵强原本是想在尚阳堡或者宁古塔设立火器分司,但想来想去还是没有这样做,因为现在战局并未定下来,清军的主力仍在,接下来的南下盛京之战胜负还难料,如果吃了败仗,关宁军就要大幅度后退,能不能守住宁古塔和尚阳堡还说不定,于其到时急忙忙的搬迁,不如现在吃点亏,耗用人力物力将精铁运回雅斯克。虽然这样的效率十分低慢,但相对安全性上却是值得的。

第052章 崇文院

丹墀诏下拜轻车,千里雄藩独建牙。共道伏波能许国,应知骠骑不为家。星门昼静无烽火,雪海风清有戍笳。独臂秋鹰飞鞘出,指挥万马猎平沙。

部署完人口北迁及吴军旧部和滇民们的整编后,赵强让刘德以关宁军总制府的名义成立崇文院,地点就在宁古塔都统衙门内。

崇文院仿前明翰林院,一应官制皆同,唯职责不同。前明和满清之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而关宁军的崇文院只在于收纳关外各地的原清廷汉官及流配关外的汉人士子,并不参议军事政务,但入院之士人有出掌各地知事之责。也就是说只要入了崇文院,士子们就可以在关宁军控制下的各地出任地方官,优秀者可以入总制府参事,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开科取士有本质的相同,也给了这些士子们一个向上的阶梯。

刘德建议入崇文院者当应先考,根据各人真实才能再录,赵强却笑着大手一摆,说道不必如此麻烦,不过才这么点人,又不是开科举,只为人心而已。只要他们愿附,就尽择入院内再行安排。

刘德当仁不让的成为崇文院首任掌院院士,原满清吏部侍郎董国祥、兵部左侍郎张天植为侍读学士、河南学政丁澎、山东巡抚吴达为侍讲学士、以下修撰、编修、检讨等官皆由尚阳堡愿附之汉人士子出任。

宁古塔的攻陷除了在政治及军事上取得重大意义外,另一个重大收获是城内的一千多文人,且多是因为文字狱被发配在关外的。他们中有名的有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著名诗人吴兆骞,文人张缙彦等等。这些人因知名度甚高,所以关宁军入城后,刘德即奉命在全城搜寻这些人,统一看押在一起,等候赵强接见。

经董国祥、张天植等人讲述,赵强对宁古塔城内的这些汉人读书人大致有了些了解。与平常罪民不同,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各族百姓十分敬重这些从关内发配过来的读书人,特别的高看一眼。所以这些流人在宁古塔,虽是刑余之人,尚且自由,从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