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页

恶奴[校对版] 傲骨铁心 2069 字 2023-03-16

其中最得旗人看重并且名气最大的吴兆骞虽有文才在身,但不会耕作,又无生存之道,初到之时意气消沉。后来,吴兆骞就利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他的文采被官方和同去的流人所看重,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他也是吴兆骞最钟爱的弟子。后来,巴海专门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他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他们都撰有宁古塔的记述,以山川风土人情为最多,还为宁古塔的名胜命名。当中已经著成的有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

四书手稿已被送交赵强视阅,赵强看后,大为称赞,道这四人都是大有用之人,需好生礼待之。

与尚阳堡礼部给事中季开生、山西巡抚刘嗣美、湖南学政程学敏、工部主事周正光、江苏士子陆之文等六十多人以死相抗不同,宁古塔内的这些文人士子对于关宁军的到来大都持欢迎态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最大的原因便是宁古塔内的这些士子读书人大多是因为文字狱及因反清而被流配关外,因此对于反清的关宁军,他们本能的便感到亲切与欢迎。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宁古塔乃关外重镇,仅次于盛京,现在却被关宁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可见关宁之实力,如附之说不定真有重振华夏之日。

当然,在刘德奉命招揽他们时,从尚阳堡城头上取过来的陈梦雷等首级可是一一给他们验过的,内中意味,不言自明。

吴兆骞深得巴海看重,但却是第一个出列愿意入崇文院的读书人,在他的带领下,读书人争先恐后表示愿为关宁军效犬马之劳。

“文人,骨头轻,都是怕死的。说他们识时务亦可,说他们墙头草也可,总之,可用之但不能重用之。查一查,确系家主被杀,举族发配关外的可先行出任各地官职,其余的暂不要动,留在崇文院内观之后效。确实可用才用,心怀二心的就搁在院内,养着即可。”

赵强并不太相信宁古塔内这些主动归附的读书人,所以对刘德叮嘱了一下,当然,有一人的投附还是让他十分兴奋的。此人名杨越,素有游侠之号,有“五大”之称。这五大为:大个头、大脸盘、大眼睛、大胡子、大嗓门儿。可用“任侠慷慨”四字总结此人。

杨越乃浙江人士,有举人功名,但自幼习武,可百步穿杨,力举石狮。据传于抗清名将张煌言有亲戚关系,犯事原因乃是不满当地学政,公然提诗骂之,结果被学政陷害,查其诗作,说其有反志,判其流配宁古塔。

刚到宁古塔时没米下锅,杨越就在街头摆上地摊,拿自己的物品与当地人换粮食。杨越的妻子烹饪技术出色,夫妻二人在城西开了一座糕饼铺,生活也算有滋有味。当有人求艺的时候,他毫无保留,把从家乡带来的布帛、丝絮拿来与人交换,教当地人把人参、貂皮拿到市场上交易。见有不平之事,不顾其乃戴罪之身,常仗义出手助之,故在宁古塔流人之中,甚有威名。

杨越与吴兆骞是邻居,两人交往密切,“谈心夜夜入三更”,和其他流人也是“雪窖联吟,冰天共酌”。

此人可谓是文武双全,故而得知杨越愿附后,赵强即亲自接见人,一番面谈之后大喜之,授其卫队总旗一职,留在身边。余人如吴兆骞、方拱乾、吴振臣等人各在崇文院听用。

第053章 挺进盛京

“分田均富”以获得百姓支持的政策在关外没有生存土壤,因为关外除了满人外,便是一些编入八旗与未在编八旗的各族百姓,人口总数不到二十万,且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空有大片土地却无人耕种,所以想利用“分田均富”来吸引各族百姓支持关宁军,显然不具备可实施的条件,也毫无吸引力。说到底,生活在关外的各族如索伦、鄂伦春、赫哲等族生活习性仍以游牧为主,不似汉人那般纯农耕,土地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

鉴于人口稀少且未有稳固根据地的现实,屯田等一系列牵扯到财政或者后勤保障的有效手段都无法实施。在赵强刻意采取的“计划经济”统筹一体战的政策下,金银等只能在内部消化,更多的是实物赏赐与交换,所以关宁军的财政建设等于零,有的只是那些堆积成小山一般抢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