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体仁自然也看了出来,但他更清楚皇帝陛下的心思,也就在这时候说道:“陛下,难得七皇子殿下有这般敢言的胆魄,倒也可以使其为朝廷出更多的力。”

朱由校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人,对古今中外的各类夺嫡事,也了解了不少。

所以朱由校也明白自己这第七个儿子突然上这道奏疏为的是什么。

但朱由校的确有要因此重用朱慈灺的心思。

自然不是因为朱由校真的愿意看见朱慈灺这样做,而是他需要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欲盖弥彰,迷惑别人,同时达到自己一些还不能告人的目的。

“朕正有此意,他既然对就调他回京,任吏科左给事中,试着对官制进一步的改革提提建言。”

朱由校这时候说了一句。

如今的大明,行政制度已经有所改革,各科言官不再议政,也不再监督各部,只有调停各部跨部门事务的义务。

朱由校认为,自己不能在想一个部门做事时又要限制他做事。

监督只能是监督一个人的清廉与否、失职与否,而不是监督一个部门做的每一件事能不能执行。

因为后者的监督,已经不算是监督,而是相当于在管这个部门,在审核这个部门。

这也是明朝历史上六科廊言官权力极大的原因,各部要做什么事,六科可以审核驳回。

朱由校深知中央政体职权明确的重要性。

他记得历史上张居正改革进行的第一项改革之所以是考成法,就是为了通过考成法,明确各部门职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六科的权力管住,不让六科给六部捣乱。

因为六科在大明朝政体系中真的就是搅屎棍,各部要做什么事都会受到六科的掣肘。

也因此坑了大明国运很多次。

历史上,就连在崇祯时期,李自成兵临北京前夕,崇祯议南迁时,就因为六科言官光时亨反对,而终止了迁都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