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与领导相处并不难

办公室潜规则 李浩铭 13845 字 2022-08-31

所以从实质上讲,上司是不需要对你负责的。

而上司对你的关照度有多少,并没有契约或者权力进行约束,你对此毫无办法。

这的确是不公平的,但你应该明白,这就是权力的魅力。

为什么历来有这么多人想爬到高位上去?

就是要享受这种高海拔的魅力。

所有人都臣服在你脚下,并且对你效忠,而你却不需要对他们负责。

有很多人以为,对上司的效忠是对等的,这实在是太天真的想法。

就效忠这件事情上来看,你并没有什么资本和上司对等。

他可以管理你、压制你,而你没办法管理他、压制他。

所以你必须效忠上司,而他却可以做选择题,可以拔擢你,也可以拔擢你的对手,甚至看你们厮杀争斗。

这是权力造成这一切,而你在追逐的,也正是这一切。

2你和上司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有些职场新人,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觉得和上司之间,应该是亲如父子的,可以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上司,包括职场计划、自己的前途和所有的事业。

我承认你的想象非常美好,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可以为你交出一切的,只有你的亲生父母。

而上司,不管多么和善、对你有多关照或者有多大的交情,他们和你之间,唯有相互利用的关系。

既然你们是相互利用的关系,那么你的命运,又怎么可以交给上司决定呢?

你希望一个利用你的人来控制你的人生么?

3上司看重的永远只有权力

为什么说,上司不是你的人呢?

因为你的上司也是他上司的人。

权力的诱惑是无边无际的,越是高位的人就越贪恋权位,他们不会就此停步,而上司的目标,一定是还要继续往上爬。

所以他们工作的重心是讨好他们的上司。

这是一条生物链,最大的boss呆在顶端,牵扯整条链条,而你是最底层的。

最底层的生物,是唯一能被吃掉且没有任何后遗症的。

只要有必要,你的上司就会牺牲你来换取他自己的利益。

任何对上司人品以及道义抱有的期望,都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你们是相互利用的关系,那就该让自己有足够的利用价值,而且尽量不犯错。

当高层发生利益交换的时候,是不会有你说话机会的。

4为上司做事而要求回报是不明智的

看了以上三点,相信你已经明白,自己和上司之间既不是亲属也不是朋友,完全是种相互利用的关系。

那么最后一点,你需要更明白,在你和上司之间,更多的是他利用你。

所以他可以要求你做事情,而你主动要求回报是不明智的。

有的人可能觉着奇怪,既然是相互利用关系,那就应该我做一点,他回报一点,要不然就是单方面的付出。

而事实上,你对上司效忠,这是你的付出,而他允许你效忠,这就是他的付出。

如果你想老板把你摆在和他一样高度的天平上,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还没有进入职场之前,还在校园里做梦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公平的,不是吗?

我们可以大胆地驳斥学校里面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如果老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可以直接提出来,根本不用害怕什么。

在别人眼里,你是“有个性”、“有气魄”的人。

但是,进入职场之后,“人人平等”变成了下级和上级不可逾越的界限,“言论自由”变成了尽可能地服从。

如果你动不动就对公司的制度提出质疑,或者动不动就和老板理论,到头来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1视上司为知己,只能让你很受伤

有个朋友讲她今天很不开心,因为觉得她的老板朋友对不住她,缘由是她老板是她老公的好朋友。

她哭诉地说,当年这家公司还是小公司时她就过来帮忙,尽心尽力,身兼几职,而如今这家公司也小有规模了。

可如今她由于孩子要读小学了,家里没人照顾,想以后都提前在下午4点就下班以方便接孩子。

按她的想法,这个老板朋友当然要同意!不是吗?

一来她是老臣子,是得力助手;二来她是老板老友的老婆,难道不应该照顾一下吗?

三来只不过提前两个小时下班而已,按说应该影响不大。

前天她和老板提出她的计划时,老板有点不置可否,她脸上就有点挂不住啦,当场她给了老板两个选择,一是她辞职,一是同意她的要求。

可是结果老板告诉她,同意她辞职,因为如果同意她的做法,会对公司其他员工有不好的影响。

所以她很不开心,觉得老板很不够朋友,伤了她的心。

就算你再能干,再了解上司的心意,也只能是个能干的员工、贴心的员工。

在上司心目中,你绝不会变成能干的朋友、贴心的朋友。

如果你有股份与他的同等,你也只是和他合作得很好的生意伙伴,一切还是以利益为分成的。

工作就是工作,上司就是上司,真正的朋友是没有利益关系的。

朋友是心灵的慰藉,与我们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上司则是衣食来源的掌握者,与我们的物质生存紧密相连。

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这样一位上司,他欣赏你、理解你、信任你、支持你,在工作之余你们还一起去踢球看电影。

遇上这样的上司,你是不是在暗自庆幸,并迫不及待地将他划入你的“好友”之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等着伤心的那一天吧。

圣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千万不要让你的朋友当你的上司,更不要把上司当朋友。

因为你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是纯净如水的,而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

a与b两人同岁,一起进入同一家公司,b是a的上级主管,b口口声声地说与a是好朋友。

a也一直把b当成自己的好朋友,而且经常一起开玩笑,甚至说一些相对隐私的话题。

然而,a却想不到b会把他说的牢骚话传给公司老板,害得他挨老板一顿臭骂。

a非常委屈,弄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他不知道为什么b会如此言行不一,他不知接下来该如何与b相处。

a的问题在于把领导当成朋友,领导却并没有把他当做朋友。

领导有时为了鼓励下属,会说一些客套话,这是一种策略,千万别当真。

所以,如果有一天,一位当上司的朋友向你发出诚恳的邀请,切记冷却一下澎湃的热血,仔细考量一下前景。

如果他真处于危难之中,急需你“两肋插刀”救一回火,短期帮忙当然无法推脱,但此种情况之外则不宜考虑。

朋友之间羞于谈钱,可作为工作必定是需要薪水的,该拿多少无法衡量,倘若你把工作和私人感情牵扯到一起,最后受伤的只能是你自己,而你的职位、公司发展等问题,也一定是引发你不满的导火线。

现代社会的人们,都愿意与领导交朋友,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领导可以帮着解决很多问题,给自己或亲属带来许多利益。

古人早就说过,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识,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个现象依然存在,且更为明显。

当把领导与朋友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时,你就得把握准确了。

如果你把握不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最后的结果是不仅朋友做不成,他还不想领导你了呢。

想和领导做朋友?

你得看清楚领导的本质。

领导是权威,是制度,是有权力给你带来福利分配的人,是管理约束你日常行为的人。

当你和领导成为朋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你们的感情和关系,说小一点会影响领导工作的开展,说大一点会影响到领导的威信,让领导心里不舒服。

尽管你是领导的朋友,甚至达到了私下里无话不谈的地步,但是在公开场合下,你始终得维护领导的地位,和别人一样说着些恭维领导的话。

而朋友是什么呢?

朋友是手足,是义气,是真诚的交往和平等的沟通,是可以与你同患难、共甘苦的人。

你和领导交朋友,会有这种感觉吗,所以说,千万别把领导当朋友。

那么,在职场中,应当如何与自己的上司相处呢?

1站在上司的立场上想问题

如果独立思考是一种技能的话,很多人已经遗忘了如何做到。

遇见一件事情,并非考虑表面问题就可以,需要的是更深入的思索和换位思考。

上司交给你一件事情,一般人都只会去想自己能不能做好,有多大的好处。

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你上司的好处,以及将会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你必须思考的,因为只有了解这一切,你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所以,你先要站在上司的立场上想问题。

这种换位思考是必要的,只有你站在上司立场上,才能看到对事件的更高一层反应。

他让你做的,是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为什么要做,为什么找你做,你的同事会有什么看法?

你上司的同僚会有什么看法?

在公司里会有什么反响?

这些问题你从前不会想,可却是你上司每天都在考虑的。

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当上司,而你没有当的原因。

许多职场人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不想太累,不想思考,上司命令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真的只想这样,那你的职场之路就是永远呆在底层做小职员,看着比你晚进的人慢慢升职。

倘若你站在上司的立场上,把整个问题想清楚,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要命令你做,这件事情对你上司有多重要,这件事情是不是可以推脱的。

这是你接触所有工作的前提,随后你才可以对它做出判断。

2站在自己立场做事

当上司相信你,让你做一些事情时,你的心里必须有自己的小算盘,别傻兮兮地什么都做。

你要站在上司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了解上司为什么要做,能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作出抉择,有些做,有些推脱。

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去做,不符合利益的想法推脱。

用做了的事情取悦上司,而不做的事情则让上司知道,你已经完全尽力了。

一般而言,当某件事情摆在面前,你需要先站在上司的立场上考虑,如果这件事情对上司有好处、对你也有好处,那就放手去做。

如果这件事情对上司有好处、对你却不利,那就想法子推脱掉。

你要明白,站在上司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绝不是要站在上司立场上做事情。

上司做错事情没关系,他可能有自己的靠山,可你做错事情却没人救你。

所以不管怎么样,最后做事情的准则是以你的利益为重,一切都要对自己利。

在职场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朋友,在这里只有利益关系,如果你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同时,又顺带着给上司创造利益,那就创造了多赢的局面。

22不要越级报告,这是危险的行为

刚毕业不久的小周,满腔工作热情,想法也很多,但是他的创意总是被顶头上司枪毙。

经过几次挫折之后,他认为是上司对自己存在偏见。

于是,有一次他把一个自鸣得意的方案私自送到老总的桌上,然后以为最高决策层会对自己的才华另眼相看。

结果老总将他的报告按下不动,好像没有这一回事一样,另行启用他所在的部门呈上的另一份方案。

这一次,小周觉得老总可能认为那份方案一般,于是又有一次,他花了两个通宵,制作了一份上市方案,同样悄悄送到老总的办公室。

这一次,他亲眼看到老总连翻都没有翻,径自送回部门经理那里,令其按常规程序办。

本来觉得他潜力不错、准备今后着重培养他的部门经理从此真的对他“另眼相看”了。

任何公司和组织的报告制度都是逐级的,因为我们每个员工都有直属上司和顶头上司。

在工作中,越级报告意味若越过直属上司,直接与顶头上司报告你的看法或者主张。

越级报告通常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高层主管一般都不会允许越级报告,对于越级报告一般会“退回原级处理”。

对于高层主管来说,他不可能不考虑中层主管的威信、情绪等因素,不能不维护整个管理阶层的和谐局面。

况且,越级报告明显是对主管不尊重的表现。

这将直接影响到直属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样做将使得中层主管处于被动尴尬的局面。

高层主管也好,中层主管也好,直接主管也罢,都将难委你以重任。

而如果身边的同事们知道了,更有可能使你处于“里外不是人”的境地。

“坦率”的职场菜鸟会禁不住对上司的上司表忠心,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都是领导,而且上面人的权力明显更大,所以会很自然地贴上去,说了很多“忠心话”,就是违犯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越级汇报。

越级汇报在职场上是个大不敬的事,操作不当,不但直接得罪了上级,还很有可能给上级的上级留下负面印象。

即便你报告的内容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你的确破坏了单位的正常运作程序,这会让顶头上司感到“头疼”。

即使你的越级报告得到成功,各级主管也会心存芥蒂,认为你对任何主管都可能采取同样的行为。

所以,非特殊情况下,不要越级报告。

事实上,有些“狡猾”的老板们,喜欢下属打小报告,以这种非常渠道来了解手下人的想法。

对于这种偏好的老板,你以为自己越级成功,那就错了,你充其量是被利用了罢了。

ben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中层,他的顶头上司是分管副总。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两人关系维护得还不错,因为利益一致,所以目标与手段全都能统一在一起。

ben是新晋升的中层,锋芒毕露,一心要在职场中崭露头角。

所以,他对部门里的同事管理相对较严格,从上下班时间到业务考核,全都不放过。

当然,他这么做并没错,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层必须干的。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别的部门不像他管得这么严格,所以下属们开始转了风向,要把对他的不满意转诉到更高一层的领导那里去。

并且,不止是不满意,工作上任何事也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了,直接把他给架空了。

恰好这分管副总也是个职场空降兵,刚从下面的子公司里调任上来,急于搞好人际关系,不管和谁都打得火热。

先是百般赞扬ben,告诉ben无论怎样严厉对待下属都是理所应当的,自己会力挺ben的做法。

可是等到那些下属试着流露出对ben管理方式的不满意时,他又全盘接收,说ben这种管理方式属于“用力过猛”,应该更“以人为本”。

接下来,他以下属的投诉意见再来控制ben,温和但又严肃地正告ben,再这样下去,人心会散掉,队伍也会垮掉的——“我一直都在看着你,工作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管理方法一定要改善,你做了些什么我全都知道,你一定要多和我沟通,也要多和部门同事们交流……”

ben听了副总这番话后,知道完了。

一是,部门里的同事大半都经由他招聘进入公司的,自己于他们有恩,这些人现在居然在背后这样告自己黑状;二是,就没见过一个像这副总似的高管,成天和公司的一帮基层人员打成一片,偏听偏信,时不时还把那些意见拎出来吓唬一下自己。

这样的公司是典型的以办公室政治为荣的地方,谁也待不长的。

所以,他只好闪人。

一个正常的组织中,偶尔会出现越级报告、越级指挥应被视为常态,但要遵守“三角传球”的原则,让被跨越的层级也接收到同样讯息。

当发生紧急、重要的事情而必须向主管报告,但直属主管正好不在,如果等到主管回来才报告的话,在实效上很可能已经不被允许。

此时,部属应该要往更上一层的主管报告,以尽速回应、避免误事。

但当直属主管回来之后,部属必须尽速向其“补报告”,使其掌握状况,这便是“三角传球”的涵义。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则是,部属提出意见,经过与主管充分沟通、讨论之后,仍然未被主管采纳,如果部属认为自己提出来的意见有其重要性,而主管未采纳的原因可能是其思考上的盲点所致,此时,部属可以越级向更高一层的主管报告。

在这种情形中,部属该注意的是必须先与主管沟通,沟通不成才能越级报告,并非凡事都直接找更高层主管而未让直属主管知道,否则,便违反了“三角传球”的原则。

23老板的有些话你不能当真

小e的部门主管为了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优秀的管理能力,经常对上级夸下海口,因此,各项开发任务往往要求在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完成。

接连几次任务没有准时完成,此项目的上级产生了不满。

小e的主管灵机一动,采用了授权管理。

当然,情况照旧,但是唯一改变的是小e部门主管在企业内部授权给下属员工。

当下次项目会议召开的时候,小e该部门主管在会议上详细诉说了自己部门所进行的管理创新,并且指出,在授权管理下,员工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但是,由于个别员工的组织性、纪律性、自觉性不强,造成项目整体延缓。

于是,曾接受授权的小e被当做“首席替罪羊”调离该部门,重新补充了一个新人进去。

由于一个项目平均进行三到六个月,这个授权伎俩被充分使用,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领导的话你千万不能全信,这就是职场的永恒真理。

领导的有些话你大可不必当真,人家那么一说,你也就那么一听就得了。

若是信了,你就是大傻瓜。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企业里的谎言实在是很多。

谎言的特征是,说得天花乱坠,但是,跟实际完全不符。

基本上是说归说,做归做,甚至,说的跟做的完全相反。

以下四句好听的话,你听了最好多过过脑子,不要太较真。

1“员工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果你去采访任何一家企业的老板,问他关于对员工的认识问题,他们都会斩钉截铁地说:“员工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或者,“员工是企业的灵魂。”

说法各有不同,不过意思完全一致。

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老板和管理员有着惊人的一致。

一个老板可能敢公开地承认自己偷税漏税,但是,他绝不敢承认自己不把员工当人。

某公司的老总对办公用品的管理非常严格,要求所有纸张必须双面使用;复写纸必须用到不能用了才能扔掉;所有的文具必须以旧换新;冬天严禁开空调,夏天必须在气温达到30度以上,并且已经到达7月中旬,才可以开空调。

如此严格的管理,使得办公费用有所下降。

公司里有两个新进的大学生,在工作上没有任何错误;但是,根据他们上级主管的反映,他们的工作似乎不够“积极、热情”。

在高层管理人员会议上,老总说:“大学生现在有的是,不合适的马上开掉!”

于是,两位大学生因为不能达到“积极、热情”的标准而被解雇。

如果搞一个资产排名,这些作为“最宝贵的财富”排名肯定在办公用品的后面。

2“我们要开诚布公”

在公司会议上,慈祥、和蔼、可亲的上司经常会这样说:“大家请畅所欲言。”

面对一个个呆若木鸡的会议僵尸,上司清楚地知道,员工是需要鼓励的。

当上司长篇大论说完以后,如果仅仅只有寥寥无几的掌声,对一些无能者来说是不够的。

他们有大把的时间没有地方用,好不容易有一个开会的机会,怎么能不好好利用呢?

于是,在员工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他们认为,需要员工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就听明白了报告的所有内容,并提出一些“令人激动”的想法来。

对发言者来说,他们期待的“令人激动”想法包括:“这个思路太好了!我们公司又要赚大钱了!”

“这个想法太伟大了!怎么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呢?”

“老大说得太有道理,简直说到我们心坎儿上去了!”

“我觉得老总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一定会认真执行的!”

如果这时候你站起来,对老板的观点进行认真地总结和分析,那么,你会发现:会议结束,报告仍然按照原样递交,而可怜的你,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就要视你上司的胸怀而定了。

老板说“随便谈谈”,你可千万别随便。

发言之前最好多察言观色一番,三思而后再言语。

3“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失败能够增长经验,能够加强记忆。

如果你是营销部门、开发部门的员工,你的上级一定会经常跟你们说,要敢于失败,要敢于冒险;对于按部就班的部门,比如财务部、生产部来说,一切都有明确规定,冒险代表着失败。

但是,对于营销部门和开发部门来说,按部就班地工作,不可能有任何业绩,只有冲出去,不停地接触新的信息,做不同的尝试,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新的创意。

道理是不错,但是,上级一些常用的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冒险。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冒险,代表着有失败的可能,甚至有很大的失败可能。

如果一件事情的成功率达995,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冒险,当一件事的成功率接近甚至少于50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认为这是冒险。

上级要求下属多冒险有两个好处,如果冒险成功了,他可以以领导者的身份获得嘉奖;如果冒险失败了,下属就有个小辫子落在他的手里,每到初一、十五,他可以提一下下属的失败案例,分析一下失败原因,并且乐在其中。

如果你的上司让你放心大胆地去冒险,你可千万别太大胆,一定要在90以上把握的基础上去创新,美国有苹果、3之类的大公司敢于鼓励失败,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多少如此豪迈的企业。

4“这事交给你了,放心去做吧”

所谓的授权管理,就是工作任务和权力下放下去,让下属去做,以减轻管理者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这看上去非常合理。

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说,根据企业需要,设置了各种部门,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设置了各种岗位。

从一个完美的角度来说,如果各个岗位的工作都顺利展开,企业就能良好地运行。

但是,一个把授权当做经典管理方法的企业不是这样。

很明显,那些把授权当做管理技巧在那里推广的企业,他们的岗位设置明显地存在问题,下属没有事情干,全部工作都是上级一个人在干。

问题是出在没有授权,还是岗位责任设置不合理呢?

作为这样企业的员工,在授权活动进行之前,你并没有十分的空闲。

想想看,授权,授权,你被授予了哪些权?

你有动用资金的权力吗?

你有调派人手的权力吗?

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授权跟普通的下达任务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上级下达了一个长期任务,而你根本搞不清楚具体该怎么做,如何衡量成功和失败,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需要多少费用,总而言之,在你对项目怎么办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你也可以采取授权的方式,把这个含糊的包袱扔给你的下属。

切记一个原则,授权并不是真的要你把权力下放,而是要把责任下放。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

领导或许也如此,每一个好不容易钻进权力金字塔的人,首先学会的就是曾经他所不屑的官话。

这些官话有些领导只不过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地位,敷衍下属,对于此类的领导,你只管听听就是;而有些领导则把他作为管理手法,你一定要听出他的话外音来。